徐光煦 王超
2025年10月24日08:47 来源:学习时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驻守8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结束时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岩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红岩精神蕴含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感悟和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红岩,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名红岩嘴,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国共合作及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和生活,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大部分时间也住在这里。由红岩嘴、周恩来在城内的住所曾家岩周公馆和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虎头岩组成的“红色三岩”,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代表和象征。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代表党中央同国民党当局谈判、交涉,与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交往,同时全面领导南方各省市和地区党的工作,红岩这个“荒谷”从此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党的大多数革命精神诞生于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或革命军队不同,红岩精神形成于党在日机轰炸、特务监视、灯红酒绿、关系复杂的国统区这一特殊战场上的革命实践中,其形成发展的时间跨度从1939年初南方局成立至1949年底重庆解放。1985年10月,原南方局领导人、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重返红岩,忆古思今,感慨不已,提笔写下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第一次提出红岩精神的科学命题,红岩精神由此成为有一个特定含义的革命精神传扬开来。其科学内涵概括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政治灵魂。红岩先辈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皖南事变发生后,面对党中央要求“于最短期间离渝”的指示,周恩来向党中央反复陈述不能撤离重庆的理由,表示“要做最坏的准备,要准备牺牲。要牺牲,我们一块牺牲”。吴玉章面对蒋介石多次拉拢劝诱,坚定地表示“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深知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动摇的”。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江竹筠在狱中写下遗书,希望孩子“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重庆北区工委宣传委员王朴在狱中给儿子取名为“继志”,并嘱托母亲和妻子“要永远跟着学校走,继续支持学校,一刻也不要离开学校,弟、妹也交给学校”,这里的“学校”就是地下党组织。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铸造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永恒灯塔和不朽丰碑。
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是红岩精神的鲜明特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多次反共高潮,南方局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与国民党的分裂、倒退行径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多次挽救濒临破裂的国共关系,同时积极团结和争取中间党派、地方实力派和各界人士,使爱国中间力量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壮大了人民民主阵营,重庆也成为中国民主党派的重要诞生地。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以弥天大勇飞赴重庆,表示“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广泛会见社会各界人士,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人格力量和魅力风范,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向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董必武在重庆创作了大量诗词书法作品,以诗词、书法进行统战,拉近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关系,鼓舞国统区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谱写了共产党人爱国主义的恢宏篇章和壮丽史诗。
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是红岩精神的意志品质。香港沦陷后,根据驻重庆的南方局部署,中共南方工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纵队等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开展秘密营救,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的精心安排下,香港大营救历时约200天,行程万里,遍及十余省市,沿途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无一被捕,无一牺牲,全部脱险,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红岩英烈中有28位英烈生于1921年、牺牲于1949年,将短短28年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刘国鋕就是其中之一,面对特务劝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死;我如出卖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狱中志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临难不苟、斗争到底,总结出“狱中八条”,给党留下了血泪嘱托。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诠释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到底的高超艺术和铮铮铁骨。
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是红岩精神的人格写照。由于有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率先垂范,无论是钱之光、潘梓年等身在红岩,还是阎宝航、沈安娜、黎强等长期潜伏,或是卢绪章、肖林等鏖战商海,他们始终坚守政治本色,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劝降利诱,毫不畏惧、不为所动,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以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为代表的狱中志士丹心向党,正气凛然,用鲜血书写了“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展现出浩然革命正气。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凝结起共产党人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
(作者分别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